中國林蛙-東北特產
東北原生態(tài)中國林蛙的生物學特性:
東北原生態(tài)中國林蛙[Chinese forest frog]形似蛤蟆,古時女真人(滿族)稱之為哈什螞hàshimǎ(哈士蟆),意為圣潔。民間傳說哈士蟆以人參為食,吃靈芝草而冬眠,是一種能賜福、消災的吉祥物。 是生長于中國東北長白山脈東北部山區(qū)(黑龍江省與吉林)地勢高而寒,溝澤地帶的一種珍貴藥用蛙種,是長白山區(qū)域獨有的一種原始野生動物。向為貢品;自明代始,被列為"四大山珍"(熊掌、林蛙、飛龍、猴頭)、宮廷食譜中的"八珍"(參、翅、骨、肚、蒿、掌、蟆、筋)和"三寶"(哈什螞、紅景天、不老草)之譽。是集藥用、食補、美容于一體的珍稀兩棲類動物,享譽國內外。
東北原生態(tài)中國林蛙以林生昆蟲為主食,冬天潛入冰川河底冬眠長達五個多月,因它比較耐寒故也得名“雪蛤”之名,其生命力為生物界之冠。雌性體內的輸卵管干品俗稱“林蛙油、哈什螞油、雪蛤膏”, 可用作強壯劑,在我國有上千年的服用歷史,明、清時被列為宮廷貢品,在醫(yī)學上素有 “軟黃金”、“動物人參”之美譽
。
中國林蛙屬兩棲綱、無尾目、蛙科、蛙屬,俗稱哈什螞hàshímǎ(哈士蟆hàshìmó)、黃肚蛤蟆或油蛤蟆,醫(yī)藥界稱林蛙。有的地區(qū)稱為“雪蛤”。外形同青蛙,頭長和頭寬約相等,吻端鈍圓,略突出于下頜,吻棱較明顯,鼓膜顯著。眼后線有黑色三角斑,雄性體背多土灰色,雌性體背多灰褐色、土黃色或褐黃色,四支帶有橫向灰色條斑。背部有“人”字形黑色斑紋。雌林蛙腹面成黃白色夾雜橙紅色斑紋。雄林蛙腹部為灰白色帶褐斑,咽側下有1對內聲囊,且前肢粗壯,拇指內側有發(fā)達的婚墊,四肢背面有黑橫紋。
中國林蛙1年內的生活周期可分為繁殖期、陸期生活期和冬眠期3個階段。繁殖期從4月上旬到5月中旬。陸期生活從5月中旬到10月上旬,廣泛分布于空氣濕潤,海拔高度300~500米的半山地,闊葉林與落葉喬木下的枯枝落葉層中。冬眠期從10月末到第二年的4月上旬,在陸生期期間生活范圍內的水域中越冬。
林蛙主要食物為昆蟲,所食昆蟲多數(shù)為害蟲。林蛙具有繁殖快、生長期短、每只二年生的雌蛙可產卵1000~1500粒左右,三年生平均每只雌蛙產卵1800粒。每年春季氣溫達到5℃以上時,冬眠的林蛙開始蘇醒,出河后找到安靜的淺水處,雌雄蛙抱對產卵,精子和卵子在水中受精,受精卵在水中發(fā)育成蝌蚪。蝌蚪經(jīng)40~50天發(fā)育,經(jīng)變態(tài)成幼蛙,最少要經(jīng)3年才能長成成品蛙(積累大量藥用、保健、美容養(yǎng)顏等完全的營養(yǎng)成份)。
中國林蛙主要以昆蟲為食,在維特森林生態(tài)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據(jù)測試,一般每只林蛙每天可捕食各類昆蟲50~120只,多至300只,在所食昆蟲中絕大部分為害蟲,如時蟲甲、夜蛾幼蟲、樹粉蝶幼蟲、尺蠖和葉蜂等林業(yè)及農業(yè)上有名的害蟲。因此,人類把林蛙稱為森林的“衛(wèi)土”、農業(yè)的“良友”。中國林蛙在完成生殖開始上陸地生活的時候,正是昆蟲開始大量繁殖的時候,昆蟲的休眠期,也正是林蛙的冬眠期,因此,它對控制昆蟲的大量發(fā)生發(fā)展進而維持生態(tài)平衡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。
|